2025年6月,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、能源局联合印发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,并提出了能源转型、产业优化、技术赋能等八大任务。
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,浙江迅速响应,将零碳园区建设列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核心战场。
然而,在政策驱动下,浙江企业却面临三重挑战:绿电消纳难、储能成本高、调度效率低。统计数据显示,园区光伏发电普遍存在“午剩夜缺”现象,绿电平均自用率不足50%;用户侧配储投资巨大,传统模式下回本周期超过5年;
分布式电源、负荷、储能“各自为战”,虚拟电厂空有聚合之名。这些痛点成为浙江工业园区绿色转型路上的“拦路虎”。

分布式光伏建设相关二次设备:


01 浙江政策:零碳园区的加速引擎
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”的战略目标。在长三角一体化绿色发展框架下,浙江正加快出台零碳园区建设专项政策,与江苏无锡等地已发布的《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形成区域协同。
浙江政策聚焦三大方向:能源结构转型,要求园区可再生能源占比不低于80%,推广绿电直供、氢电耦合模式;产业低碳化,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,探索“以绿制绿”模式;智慧化管理,要求建设能碳管理平台,实现碳排放全流程监控。
政策同步提供强力支持:设立专项债券和绿色信贷通道,简化多能互补项目审批流程,对通过认证的零碳园区给予土地、税收等优惠。这些措施为浙江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。
02 技术困局:零碳转型的“三重门”
浙江企业在零碳转型中普遍面临三大技术挑战。
绿电消纳难题成为首要障碍。工业园区光伏发电存在明显的“午间过剩、夜间不足”时间错配问题。统计显示,浙江某园区午间光伏发电峰值时,超过40%的绿电被迫低价上网,而夜间不得不高价外购市电,导致综合用电成本不降反升。
储能经济性困境制约了转型步伐。用户侧配置储能的初始投资高昂,在传统运行策略下,储能系统日均充放次数不足1次,设备利用率低于30%,投资回报周期长达5年以上。
调度效率低下使系统难以发挥协同效应。分布式电源、负荷、储能各自为政,缺乏统一调度平台。某园区虚拟电厂项目理论可调能力达20MW,实际响应率不足50%,无法满足电网调度要求。
03 破局密钥:安科瑞EMS3.0的智慧解决方案
面对浙江企业的转型困境,安科瑞EMS3.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提供了针对性解决方案。该系统以 “AI+能源”双轮驱动,成为零碳园区的智慧大脑。
动态直供技术:破解绿电消纳难题
系统通过AI算法精准预测光伏出力和产线负荷(准确率达98%),动态调节储能充放策略。在午间光伏高峰期,优先保证产线供电,余电储存为夜间备电;在夜间谷电时段,智能启动高载能设备。

系统总览
“源网荷储”等全量运行数据,存储展示、状态检测、运行告警。
直观展示微电网系统电量、碳排、成本、设备运行等各类数据。
实时呈现微电网电力数据流向和设备安全情况。

优化调度
基于能耗最优、成本最低和碳排放最少的经济优化调度;
考虑电网供电力平滑与电压稳定的安全运行调度策略;
需求侧响应电网互动策略。


储能“一鱼三吃”模式:提升经济性
安科瑞创新性地开发了储能多元价值挖掘模式:利用浙江峰谷电价差(最高达0.9元/kWh)实现 “两充两放”,套利收益提升150%;接入浙江电力需求响应平台,单次调峰补贴收益超10万元;将闲置储能容量租赁给园区企业,年增收20万+/MW。
这一模式将储能投资回本周期从5年以上压缩至3年内,解决了经济性瓶颈。
虚拟电厂“真聚合”:实现资源高效调配
系统对可调资源进行分级管理:一级资源(秒级响应)包括储能、可中断产线;二级资源(分钟级响应)包括空调、充电桩。根据不同场景自动匹配策略:调峰场景优先调用储能;应急场景自动切换孤网运行。
作者介绍:
安跃强,男,现任职于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,主要研究方向为为智能电网供配电。电话咨询:15000353828(同微信)